開發得早的太平市鎮,當然佈滿許多老建築,這些建築融合了華人和英殖民的風格,與馬六甲一些老街的建築相當類似,所以不會有太大驚喜。
我們都很驚訝于道路的寬闊程度,並覺得英殖民政府非常有遠見,與馬六甲比起來確實差很多,古城道路非常狹窄,在旅遊業開發後顯得更加擁擠,有點陷入窘境的感覺。
剛才在網上一篇論文中,看到這麼一段:
英殖民政府在我国各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上,作了非常完善的规划,影响和贡献一样深钜。
以太平为例,从一八七四年《邦咯协约》签署前的荒僻矿区,仅短短数年,便蜕变成一邦的行政中心。在英国人与华人垦殖民通力打造下,市内筑起宽阔的马路、砖瓦店屋、巴刹(bazaars)、医院等,并且划分出行政区、商业区、住宅区和休闲区等,整齐有序。
然而,这些发展策略无不是以「防御性功能」为轴心;他们建构一个设施齐全的环境,保安周密、居住舒适、交通便捷,更是为了有利于长期坐拥殖民地的资源,此中略可窥见殖民者的狡黠。
彷彿,一切謎底就解開了。也許,是我們沒有把功課做好,要不然肯定要走個三天兩夜,徹底把太平看清楚。(發現我講到古蹟,就有點不可自拔。)
我也隨手拍了一些照片,不知道是天氣的關係,還是技術太皮毛所致,照片素質都沒有很好。
1. 建於1884年的巴剎,偉大吧? |
2. 行人道的花紋,還有銀角泊車機。 |
3. 不曾聽聞的會甯會館及魯班古廟。 |
4. 某家現代家私店,建築風格相當古老。 |
5. 某個建築的安全梯。 |
6. 寬闊的道路和百年老樹乎? |
7. 與馬六甲老屋風格相近的老屋呢! |
8. 清遠會館?恕在下孤陋寡聞啦! |
9. 有點像馬六甲小印度一帶的老店屋。 |
10. 彷彿硬被分割的建築高樓。 |
11. 太平其實是太平山山腳下的市鎮。 |
12. 很古舊的建築吧? |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