抱著一顆怕疲累的心出席台灣作家侯文咏的講座,見見這個中學時期曾崇拜的作家,沒想到卻得到意外的收穫。
當然,我不是指排隊簽名的那種收穫,而是心靈的收穫,可能也不算是收穫,而是一種共鳴。
認識侯文咏這個作者,是從其《頑皮故事集》和《淘氣故事集》開始,當時候的他是麻醉醫師兼作家,覺得他寫這些兒時回憶非常生動,人物趣事很可愛。記得過後推出什麼《大醫生小醫師》之類的書籍,太過正經而接受不了,剛好同時期冒出一個峇株巴轄的醫生作家歐陽林後,我就沒再看侯文咏的書了。
隔了超過10年後,今晚聽他用兩個小時來闡述人生經歷,竟有深深被打動的感覺,原來讀遍醫學萬卷的博士,也會覺得人生成就不在于金錢、地位或權利,而是在於幸福與快樂。他說,人生是一個時間的過程,不是叫你去擁有什麼,應該是感受什麼。
侯文咏在念醫學系的時候,一直在跟自己內心拉鋸戰,究竟要當作家對自己誠實好,還是當醫生符合所有人的期望和眼光好。對此,我覺得很有感觸,因為我也曾經那麼想要當作家,而且是中學接觸侯文咏、劉軒、張曼娟、吳淡如等作家的時候。(唉,光陰似箭,轉眼10年去了。)
36歲那年終於放棄了麻醉主治醫生的職位,因為他受不了了,兼做作家及教授的生涯讓他覺得對不起每個人,尤其對不起病人、作者和學生,因為無法全心全意對待每個對象。那種理性與感性的角色交戰,我完全明白。
還有,我聽了感受最深的是他說主治一名14歲癌症病人的故事,真的還差點流淚了。
故事是這樣的:這名病人讀者接受其他麻醉師的麻醉治療時,總是喊無效,但每每侯文咏帶著一班學生來看他時,他就什麼麻醉藥都有效,而且馬上會覺得不痛,令侯文咏漸漸陶醉在這種虛榮感。但是病人去世前,托姐姐在他走後私下轉交一包東西給他:竟是所有的麻醉藥!
他才明白,原來這病人一點麻醉藥也沒吃。正當他陶醉在自己的權威還有當醫生的“冷酷=專業”理念時,這名病人其實是用他的生命來成全侯文咏的虛榮心,結果侯文咏沒辦法在他臨終前見其最後一面,在得知真相後大哭了二三十分鐘。這故事很戲劇性吧,但我覺得他不是說騙話,因為他的聲音也低沉了。
然而,麻醉師的角色也讓他越來越接受不了,往往是那個讓小孩失去意識以動手術,卻永遠無法再醒來的人……
不知道為何,這些當醫生的經歷非常動人心,也許它就是與死亡太接近了,而侯文咏確實如他自己自嘲說的“溫文儒雅”,他平淡的語調卻略帶幽默的語氣,大部分時候把氣氛弄得輕鬆,但是我卻覺得非常沉重,因為這樣內心感性又充滿文學性的人,當醫生肯定很痛苦吧!
他說,5年裡大概送走接近500個癌症末期病人,但是每個病人臨終前向他聊起的心事,沒有一個是在乎金錢、權利或地位,而是在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譬如想參加女兒婚禮、想跟誰道歉,自己是不是好爸爸、想感謝誰、自己在別人眼中到底好不好之類的,相信他也因此而看開了,懂了。
他說,只要活在這世界上,能夠帶給別人一點點歡樂,那就是有活著的價值。我覺得很對,這種很抽象的東西可能平常聽起來都覺得是不可能的,但今晚真的覺得他是說真的。我一直覺得人生應該以感覺為主,我想他應該跟我一樣吧。
其實寫到這裡,我發現有點詞不達意,我要寫的共鳴可能是更多,但是我僅能以敘述的方式記錄,也許也就是說,我離作家的夢已經很遠了。
但是沒關係,至少我努力去感受所謂人生,我也懂得人生的幸福和快樂是什麼,因為我聽懂侯文咏說的故事。
2 comments:
完全了解。可是,人总要到黑白无常来到面前的时候才会知道,金钱地位权利根就没有办法跟着你消失。
有些梦,需要恰当的坚持和冲动。
不过现在写写blog也不错吧。还有我们这班忠实读者呢。哈!
對啊,真的要記得珍惜和享受當下,否則就白來這一趟了。
他的夢,當然也建筑在有金錢支持之下,所以我無法跟他一樣。如你所說,就寫Blog吧,呵呵!
謝謝支持!:P
Post a Comment